1234笑话大全

当前位置: 1234笑话大全 > 经典语录 >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8-05-31 10:48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每日一笑 点击:
您现在的位置:作文首页>1000字作文>1000字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1000字 小故事网 时间:2016-06-16 读后感大全 篇一: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曹越 匆匆读罢全书,林语堂先生的精神,不敢妄言已经全然领悟得当,只是人在读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时,总会引起强烈的共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1000字

 

 

篇一: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匆匆读罢全书,林语堂先生的精神,不敢妄言已经全然领悟得当,只是人在读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时,总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我便姑且谈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语堂先生作完本书,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时期,神州大地狼烟四起,军阀与列强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有学之士都在思索:中国,还有救么?中国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语堂先生作《吾国与吾民》,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积弊及其成因的深刻分析,是对中国历史的高度总结,亦可以说是先生自己的一部心路历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诸方面与西方人的相应方面作了深入的比较。因此,读罢全书,我们受到的启发也是全方位的;但是在此我仅就以下几点简略谈谈读后感:退化与进步、人生的理想、未来。

  首先谈谈退化与进步。这仿佛是截然矛盾的两个词,但很多时候它们总是一起出现,有时,某方面的进步就意味着某方面的退化。比如人类学会用刀切割食物,牙齿就有退化;学会乘坐汽车,走路的能力就会退化。我以为,这么多个朝代更迭,中国人既进步了,又退化了。进步,指的是先生一心期待的中国的出路,在数代仁人志士的努力下终于实现。如今,中国能够立足于世界强者之林,历经风云变幻而不倒,稳固发展,比七十多年前语堂先生眼中的中国相比,进步了许许多多。当年先生说中国人性格那一章,所提多是中国人性格的弊端,如消极避世、因循守旧、过于忍耐等等,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得到极大的改观,这无疑值得欣慰。而退化,恕我直言,几乎与这些“进化”相伴而生,比如:老成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1000字

温厚、知足常乐这些传统美德,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被冲刷的越来越淡薄,可以说越来越少的中国人们能够拥有这些古老的智慧。社会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何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坚守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基因和根本,这一辩证问题,值得深思。

 

  其次,谈谈人生的理想。先生花了整整一章的笔墨来谈这个问题,综合分析了各方面因素来诠释中国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普遍性。时至今日,先生的话仍然不曾褪色,很多国人仍然在儒、释、道之间,中、西之间的不同人生观的交错下纠结。 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与这个主题有惊人的巧合。“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当我们将它与先生所述的人生理想结合,就能发现无论是儒家、道家或是佛学,一切信仰理想只为心灵得到慰藉,而亲手建造一个泱泱而起的祖国,这般大我的成就,人生又有什么能比的得上这样大的满足?

  最后谈谈中国的未来。我自知才疏学浅,天资鲁钝,故不敢胡乱预测“中国未来的路在何方”这样的宏伟命题,仅是谈个人所见及推断。中国现正处于高速发展,先生多年前曾在书中把他希冀的政体模式概括为“ 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或许先生在书中并未指出一条明路,而是留待后人去思考。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面伟大的旗帜,已经成为持续引领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道路和制度。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认为其实答案很简单,借用语堂先生的说法,就是:吾国在吾民。当人民对国家充满信心,当人民涌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就没有什么困难和障碍可以阻拦这个国家的崛起。故言:

  千年风雨几时休,万里江山一杯酒。

  怎是怎非怎多情,吾国吾民吾千秋。

 
篇二: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值得我们珍重与留念的,她成书于民国我国民林语堂之手。他站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对比与刻画了吾国吾民的国民特性以及此种特性之历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层次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他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国域的国家,他的文化差异明显;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国家,他的文化丰富多样。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交融着,互补着,并且较为和谐的演进着。当然,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构成了《吾国与吾民》的基本内涵,也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石。

  当我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下,我们显得有些沾沾自喜,我们似乎忘却了那沉淀而又厚重的历史遗产,那深深地植根于我国民之中的本能的难以踢出的民族劣根是否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亡呢?而那优秀的民魂是否得到大力弘扬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是本书的一个核心词汇,她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在林书堂看来这包括民族性格、习惯、传统、精神、文艺作品、社会制度、追求等等。

  崎岖而漫长的中华文化是我们迥异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埃及、印度文化的一个表式,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却未曾中断,时至今日依然坚挺,也成就了她特有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为什么我们的文明经久不衰?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奴性难改?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缺乏进取与创新?

  是地域、气候、人种?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是生物进化之必然结果?

  林语堂先生以客观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向我们真实的呈现了我国民之特性,自然与社会因素是我国民性格形成之本源。自然经济的脆弱性使生活在大河流域额人们渴望统一,渴望和平。他们需要中央集权领导和庇佑,

  俗语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统治者在君权神授的光环下毫不客气的吸食和压榨着被统治者,只是有时候他们更加注重“技术”罢了。中国的大众世世代代延续着这一“历史潮流”,这种垄断性强权性的官僚性统治环境正是我民族奴性的根源,但这客观上也增加了我们民族的“适应性”。

  “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合久必分”虽有主观,但仍有借鉴意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在重复着八百年一个周期的轮回。而每一次无不因有新鲜的,强悍的外族或有外族基因的民族所重新焕发生机。

  在全球化的今天,过去的历史将永远不会重现,各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迈入了新的时代,而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中华民族的雄起必将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外部优秀文化成果。我相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智慧将会在中华的崛起中再次应验。


篇三: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看着《吾国与吾民》这个标题,心里在揣测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据说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著作,出版于1935年。1935年,那是战火纷飞的最为黑暗的岁月,我想本书必定会不落俗套地歌颂祖国,赞扬红军吧。于是,我打开这本书,怀着复杂的心情读了下去。才读了序言,我就开始佩服这个有趣的老头儿了。他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指出了其优点与不足。严谨充实的语言中不乏幽默有趣的段子,真实可靠的描写中还有发自内心的议论。给了我焕然一新的感受,令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

  《吾国与吾民》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地描述中国,既严肃又轻快地对于古今中国都能给于正确的理解与评价。我认为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中国的大师为推动中国迈入新纪元,抑或激扬豪迈,抑或悲悯万千,抑或充满希冀,抑或黯淡无奈。但林语堂以他善对生命,宽容仁慈的人生态度和他信奉的老庄之道,去看待一切,保持着一份乐观、一份闲适、一份豁达。他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化、幽默化的语言去诠释,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让世界看到并了解真实的中国。 《生活的艺术》中,“人们的爱美心理,不是受书本的教诲,而是受到社会行为之熏陶,因为他们生长于这样风韵雅致的社会里。工业时代的人们的精神是丑恶的,而中国人要废弃一切优美的社会遗传方式,疯狂样的醉心于欧化,却是没有欧美遗传本质,那是更见丑恶”“遗传方式与审美情趣须经历岁月以逐渐养成。”林语堂深刻指出中国不能盲目欧化,我们代表着传统的东方思想与东方美,没有西式的文化积淀,并不能学会西方的真正技术与文明,只是学表面,本质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中国也不能进步,迈向新纪元。 第十章《中日战争之我见》中,“‘中国’一次,在古代课本里意为世界的文明部分,余者皆为蛮族,这倒并不非是夜郎自大,而是客观事实:古代中国的四周确实为蛮族所包围,人们不知道还有堪以与之媲美的文明存在,但是,现代知识的光束揭示出它只不过是许许多多中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并把它的阴暗面暴露无遗。”作者将感时忧时的心怀泊泊而出,有种难言的忧伤。中国曾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因不曾中断,代表着世界的文明中心。但中国而后妄自尊大,自认为不可一世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科技等方面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当中国再度打开国门时,迎来的不是友善的欢迎而是祸害国人的鸦片与无休无止的战火。中国也因此有一段令人觉得不堪回首的历史。我认为这段历史虽然耻辱,但同时也是一座警钟,提醒着我们不忘过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佩服林语堂的爱国主义,佩服他看中国的态度,仿佛亲身领会,又如同旁观者清。也许因为他是中国人,国学功底深厚;但他长居国外,英语如母语般熟练。很少有人认识水平能达到如此境界。

  我认为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给世界重新全面认识中国的机会,更值得国人借此书来自省,让中国更加强大。

  
篇四: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林先生本书中表达的观点或立场,我并不完全赞同,好歹过去了一个世纪,思潮改向回流不知几何,也无甚可执着争辩的必要。但作为深受传统中国礼教浸淫,又得以学贯中西的作者的独特视角,使本书上升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林先生在当时给“外夷”展示中国文化之作,却在百年后,让传统文化不幸遭灭顶之灾的我们看了新鲜。(不知这算不算“出口转内销”了:P)而当时那样一个中西方文化初次交融的时代,对于现在身在异邦求学的我,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林先生是位典型的中庸派,那么个文言白话,中西思想大战得不可开交的时代。他只摇摇头摆摆手:有什么对错好挣,大家都有道理的嘛。至于有人批判他,给他戴不爱国的帽子,他也只无辜的缓缓说声:我并不是不爱国的……别人称赞他,轻视他,他都不为所动,总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赏他的鸟写他的小文章,一副云端里懒得看厮杀的悠哉样子。真的被惹急了的时候,骂人也骂得温吞。他的文章里没有经世济学的大智慧,也没有钱钟书那些犀利的小聪明,只是不紧不慢的说:“你看,这件事是这样的”,却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拿来做枕边书再适合不过。

  可是,倘若某事某人严重违背了他的原则或价值观,属于“大逆不道”之类。他也是毫不客气的,譬如《武则天传》。评价一位执政者,单单从它的性别或取得政权的手段就予以定性,然后从一个主观鄙视的基调上一路铺开,显然武断。有人说他作武则天传讽刺慈禧,故而有失偏颇,我深表怀疑——那他选择苏东坡又有什么政治意味了?倒是配合之前的中庸,温吞等特质,我实在不能不把他鉴定为儒家思想的贯彻者——贯彻得理想而忠贞。“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骨子里全是传统礼教的那一套呢。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日常饮食及人生的最后归宿,都有精辟的见解。读后,细思,被著者的理性和睿智所折服。在写到中国的学府制度时,说,“总说一句,无人能相信,亦不能使人相信,谓把心理学,宗教,推销术,英国宪法史这样叠床架铺的累积起来,可以培养出一个有学问的人。没有人相信,也不能相信,谓试验一个人对于莎士比亚乐府体会程度,可以用下述的方法:解释莎翁名著的一节,或叫他回答依利莎白时代的惯用语。”

  看了上述文字,返观现在的教育制度,不知诸位有何感想?学校是什么?至今有些人还很糊涂。应该明确:学校不是通往衣食无忧和上层社会的坦途,而是“人”的不断完善自我的路。如果教师仅是“挟着本子贩卖常识”,教育又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呢?为孩子的人生奠基,不是一句美丽的谎言吗?

  我们不得不关注教育的后果。走出校门的学生,素质如何?对于素质,有人这样说: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果真这样,学生把“莎翁名著的著作日期”和“依利莎白时代的惯用语”全忘掉,教育的苍白就会显现出来,我们不愿意看到。

  足以让人欣慰的是,新课程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命的发展。以前从未有的教育现象进入了课堂,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星星之火必定燎原”,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绝好的开头。

  《吾国与吾民》成书于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个年头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但根深蒂固在个体和我们的民族的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变的。让你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要让你窥到自己身后的影,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

 

 

篇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谈维星 

  如果有一个疯子坐在你左边,一个天才坐你右边,你会更靠近哪边呢?正常人的答案几乎全是右边,我的答案也是一样。但当我读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决定坐中间。作者高铭是个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要问为什么,他问周围的正常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并没有认真的回答,因为他们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事业,爱情、家庭。失望的作者决定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作者高铭是我看到最勇敢的作者,他花了4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创造出这本书。

  你听过一个笑话吗?有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着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医生都看过了,都说没救了,但有位心理学家,他不说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和他蹲在一起,一个礼拜后,终于有一天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的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吗?”

  作者也碰到过这样的患者,作者也问那个心理医生,一样装着陪那个整天观察花花草草石头的人一起观察,他们最后交流了起来,那个患者尽发现了石头也有生命,蚂蚁是个细胞。当我读完这篇《生命的尽头》时,我很惊讶那个患者的思维和她那对万物的观察。她将蚂蚁族中,蚁后、幼蚁、工蚁命名为了“松散生命”,她将蚂蚁家族比作为“人们的细胞运动”,这也许是科学家观察不到,想不到的,因为一个正常人不会去留意路边的石头有生命,也不会去认真的观察蚂蚁,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人们也曾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因为他也如那患者一样一有闲暇时间便对花草发呆,但当法布尔著成《昆虫记》时,人们非常惊讶,不再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那些名人中“疯子”并不少,梵高、贝多芬、列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

·托尔斯泰,因为他们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

 

  我想,这位患者也会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疯子中有许许许多多名人,我想他们应该变自己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应去倾尽他们,他们不是我们骂的对象,他们只是想法、世界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的方面不同,我们应去倾尽他们关爱他们。

  朋友,跟我一起来倾尽这些疯子吧,当我们坐在天才和疯子中间时,我们不在去靠近天才,而是坐在他们中间!朋友,请改变你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其实他们很善良,朋友,请留意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天才还是疯子,你都会观察到他们的优点。

  
篇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用了三天零散的时间看完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觉得挺震撼,想写写读后感,发现脑子一片混乱。那么按照读书过程中的感觉来记录吧——

  好奇——“他们”的世界,缘何而来?同样的身体构造,同样的社会环境,如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那么坚定不会被轻易动摇,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单纯,不受各种外力所干扰?当然,排除了那些个人成长经历特殊的案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从这个疑问出发,带领我走入这个神奇的殿堂。

  迷惑——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然而访谈的内容许多我都觉得好像就是那么回事啊?很认可。比如在《苹果的味道》一篇里面,主人公“闭关”寻找感觉、精神以及精神之后的东西,也并不涉及什么佛教之类的修行,要是我有这样的环境条件的话,也会试一试。《角度问题》一篇,只是阐述了一番看问题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非正常认识啊?所谓患者,言辞幽默,逻辑严谨,也没有发表什么标新立异的言论,行为不过就是把家里布置得像个孩子的房间,但这对于一名职业插画师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呀?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精神病?在《迷失的旅行者》一篇,如果这不是在一本精神病访谈录里面以对话的形式所记载,我绝对会把它划分为一篇科幻小说,可是当我回忆起曾经着迷的那些科幻小说,读起来都觉得满真实,就像凡尔纳在他的那个年代写的小说,当时的人们读起来觉得天马行空,可现在却有许多科学幻想已经成为现实。……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样,想要恶补一下量子物理和什么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飞禽走兽》里面这个19岁的小姑娘,可以把人形象地看成各种动物,哇塞,这种超能力多酷!当然,排除那些过于偏执的,以及那些所谓的“有邪教教主”潜质的个例。

  所以,我困惑,或许我也是有精神病的潜质?我问芳芳看过书后的感觉,她说赶脚她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病……就像作者自嘲的:“面对一些患者的时候,会感觉面对就是自己,加上一部分患者的知识太渊博、逻辑性太完美、信念太坚定,我甚至经常想我其实是一个不具备渊博知识,没拥有完美逻辑,信念又不坚定的精神病人。”

  敬佩——一方面敬佩作者,有疑问就会付诸行动不停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一方面佩服他采访到的一些患者,比如用分形几何学研究生物进化的,还有那个自觉研究玛雅文明停不下来的……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本访谈录,而是一本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图书,从精神病患者的口中,那些量子物理知识变得形象而易于理解,分形几何学这样高深的名词也变得浅显易懂,而由完全陌生的文字推演遗失文明的过程似乎也不那么神秘了;从他们的角度,从花的角度看花,从云的角度看云,世界多彩而纯净;从他们的专注,执着于一件自己愿意执着的事情,认真、专注从来不是空口号,困难、束缚、环境、世俗从来都不是事儿。

  而我,或是大多数正常人,往往都是看不清就模糊着吧,想不明白就迷糊着吧,生活本就疲于应对,那来精力专注思考?

  释然——作者用《果冻世界》这篇作为最后一篇,看完之后忽觉轻松很多,看了前面过多的从各种角度解释的世界,纷纷杂杂,脑子凌乱,最后却一下子又有些清明。用量子物理探索也好、时空穿越多宇宙理论也好,被噩梦缠绕也好,无穷无尽的孤独感也好,忽然都不需要再探索和解释了,时间与空间不用分割开来看,而处于其中的我们也无法跳出来看,那些依附于物质却又独立于物质的精神世界,如同果冻中的气泡。所有宇宙、文化、物质……就是一个大果冻——这样的比喻多简洁,这样的角度真是足够超脱和宏观,物质的尽头,所有困惑,也不需要再困惑了。先分解,后统一,从细节进入,从宏观走出,是一种了解和学习的方法。

  很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了基于这同一物质世界而看到的不同世界,过于执着,便成痴;过于不思,则倦怠。作者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来结尾,是一种曾经深入地用心感悟,努力去全面了解后的俯视,而我,却是因孤陋寡闻鲜于思考惯于浑浑噩噩的无知。

  “只有当你认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和灵魂的深处。”这话很好。


篇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去年一年兴趣在电影,基本没买书、读书。

  现在想看的书,一类是经典,一类因种种机缘而来。巧的是,近来有两位朋友分别推荐了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书,一本是朋友和我交换了看,一本是朋友直接网上买了寄给我,而且都说看完了要交流。这几天抽空就看,在新年第一天的下午看完了其中一本。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关于精神病患者的访谈录,如果不是朋友推荐,平时不会接触类似性质的文本。有时看到朋友的荐书,特意找来读,也是觉得朋友喜欢这本书一定有他的原由,最起码反映了他的阅读趣味和近阶段的所思所想,如果深入一些,从一本书甚至可以了解阅读者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想了解一个人,去读读他喜欢的书,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知道,朋友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是因为她一直在探索灵性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她苦苦思索,已经困扰了很久。本来,我对她的状态还是有些担心的,怕她想多了,过于执着,对自己会造成伤害。不过,今天看到她的微文,看到她说“未来我的每个选择都会更温和一些”,我放心了。她已经在学习放下,尽管还有一个过程。

  在人世艰难跋涉,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史都是一部恢弘隐秘而艰难曲折的长篇巨制。有的人破茧化蝶,有的人一生深陷黑暗混乱的精神迷雾。我是个经验主义者,喜欢从生活中去体悟人生百味。我的所有情感体验和生活体悟都必定是从生活中来,一般不会脱离了既有的经验去清谈纯粹的精神生活或去思考很多哲学层面上的问题(事实是不具备这种思辨能力)。哲人说:“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我也曾走过一段灰色时光,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中,兜兜转转,无比困惑。回想那个阶段,是因为认识了一些朋友,是接触了文学和艺术,体悟到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慢慢地才找回了最初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救了出来。其实我也把很多心力用在了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找回自己的过程中。现在的自己,不能说最好,但已经能做到和内心深处的自我和解。我们要想和外部世界和解,必然先要做到接受自己,和自己和解。

  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就如书中很多精神病患者的症状,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常人更丰富、更多元。很多人也许并不是真的病了,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精神力量更强大,我们以常规思维和心智无法理解罢了。对此,我们不必要一定非要弄懂它,事实上,最高明的精神病医师也不可能全部弄明白。在我幼年时期,曾亲眼目睹家中发生过一件灵异之事,当事者是一位客人。我的一位堂姐,体质较差,早先回娘家时,身上经常会出现奇奇怪怪的情形。只要旁人看明白,请人喊几声话,一会儿就好了,她自己一点都不知晓发生过什么。那时候,因为村子里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父亲还曾被村人请去“驱魔”,晚上走到漆黑的荒野中焚烧纸钱“送客”,还真管用。据说是因为父亲胆子大,火气也大,压得住邪气。但是不知为什么,成年后我再未听到或看到类似事情发生。这里面,是心理作用、是迷信、是精神疾患,还是真有什么,我并未想去深究,也不会影响我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我尊重科学和理性,也对未知的世界,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包容之心。

  探索自我固然是一件非常必要而且严肃的事,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思想体系和逻辑思维能力作支撑,我不建议想太多、走太远。那绝对是一场冒险。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就算是读完此书想和朋友交流的想法吧。

  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祝福你,朋友!

  
篇四: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从去年就开始看这本书,中间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断了一段时间,现在又捡起来重新审视这本书。要说从里面学到了什么吧,对我来说纯属扯淡;但是里面说的很多东西的确挺吸引我的,或者说还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看待世界和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书里有一句话我好像也在哪听人说过,大意是:对于那些现代科学和知识不能解释的言论,请保持尊敬恭谦的态度去对待,因为那很有可能是对的;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猜测结论,但是对于证明过程必须严谨仔细。虽然我是学理科的,但是我从来都没觉得我的思维有多严谨,或者逻辑有多强,或者我更加适合干些那种火花迸现天马行空的事。为什么我不是那种四维虫子一样的生物,能够把时间当成路程来走呢。又或许时间对于它来说就像空间对于我们,二维对于蚂蚁,对它来说,它存在世界的第五维就像时间对我们一样,是个迈不过的坎。

  很久以前我就在想一个事,为什么我是我。为什么我不是别人。如果我真的到了年老体衰亟待死亡的时候,会不会看到一些超脱这个世界,或者超脱现有科学世界的东西;又或者,这个世界只是我的一个梦,梦里的那个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还或者,真实和虚幻就在一个边界附近徘徊,所有的世界都只是一个梦里的梦,我们从梦中来,梦赋予我们以意识,梦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一个个梦套着梦的世界的起点又在哪。

  宗教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太多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我现在甚至没法确定我是真实的还是……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投身宗教的狂热中去(这句话很多都是书里的)。古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是对唯物论的挑战吧。

  一个很经典的关于生活方式的故事:商人问渔民为什么不多捕些鱼,渔民问商人为什么,商人说赚钱,渔民问商人赚钱为什么,商人说过好日子啊,渔民问什么好日子,商人说哪天想捕鱼的时候可以去撒上一网,渔民笑道我现在过得不就是这种生活吗。那么反过来,如果我已经满足了现在的生活,我还打拼什么。有人或许会说,那就是人和其余物种的区别,人是有追求有着梦想的。那么我想问,你的追求是什么?高官厚禄?妻妾成群?那直接回到父系时代不就得了,你要说什么生活的享受,只要你比常人生活水平高了那就叫做享受,管他基本水准在哪个年代飘着呢。我突然觉得除了繁衍后代,其余所有我们所谓的东西都是自己给自己强行加上的。

  据说有个关于把猴子关在笼子里让它们抢桃子的实验,只要有人抢就用水龙头喷猴子,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敢动香蕉。即便放进去新的猴子想要吃香蕉也会被老猴子一顿暴打,久而久之把所有的猴子都换掉后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没有猴子敢动香蕉,即便没有猴知道为什么。或者说作为人类群体,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也是这样形成的呢?或者我们是被更高级的生命圈养起来的实验物种?但是这又回到我开始郁闷的地方,哪里才是个头。

  
篇五:《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一本很棒的书,作者通过与精神病人或是被怀疑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对话,进行整理后,写成的书,而作者采用的是录音笔的形式,使得回忆的部分少了很多,这样的记录形式而写成的书我的兴趣可能会比较大,当然,我几乎不看书的

  是在网易看新闻时看到的,在侧边栏上,首先是书名吸引了我。用书中一位医生的话就是“精神病人和天才之间是有个平衡点的,把握好这个平衡点,就是天才,没把握好,就会成为精神病人”。看完书,你不得不佩服一些人的思维,他们的世界观,如果你被他们带着走了,你就会开始怀疑人生,然后抓狂,之后因为找不到答案而崩溃,也许有一天也会成为精神病人。他们说的东西很多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你想细想下去可能就是个无底洞。其实,这些精神病人,只是相对的,因为他们看到的,想到世界也和我们太不同,而谁对谁错没人知道,但是,因为这种无法解释,会被定义为妄想症什么的,当然,心理暗示是一个很很重要因素,但不能排除一些人可能不是妄想症,而是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之前L君问我文科的话,念什么好,我说,念心理学,当然,因为我是一直想念心理学的,帮人开导还不错,不过看完作者在篇外篇三中所说的,我觉得我还没那种献身精神,所以,我只是有兴趣罢了。再回来,人们往往把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与神,妖魔鬼怪联系在一起,就像书中一个病人说的“我觉得宗教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它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了,减少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得以让人们安心的度过一生”,多有道理,因为做不出解释就否认是不对的,而这种无法解释,人们心底是害怕的,万一是不好的怎么办,由于担心与无法解释的循环,那种恐惧会加重,就像很多人不愿相信有外星人,其中很多部分我想是因为畏惧吧。我小的时候也不相信有外星人,记得小学买了一本外星人的书,看了晚上却不敢自己一个人睡了,一定要和爸妈一起挤一起,哈哈。可是后来我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大的宇宙就只能有人类,而一定没有外星人呢。对于宇宙,地球不是一个足球场中的一粒沙,而是比漂浮在太阳系中的一粒沙还要小的多得多得多,为什么就能这么肯定没有其他的沙呢——

  其实这本书是很有启发性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能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看别人眼中的世界,你会平静也多。当然要注意,不是去追求那种极限,那样你也会成为精神病人的,确切的说就是换位思考。很简单,R君一直在我身边叹气,以至于每次他出现,我都能感到空气变得阴沉。我能接受不说话,面无表情,因为那不影响别人,至少,不会主动影响到别人,当然,你一个人的时候爱怎么叹气我没意见,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好,说回来,每次我听到他叹气,就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悲观的人,其实,我没有理由不让人悲观,你悲观可以,但别TM发出那种声音,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很想用其人之道还施彼身,可是,没有效果,看完书,我懂了,我再怎么叹气,他也不会有反应的,因为叹气对他来说是很正常的,也许叹气对他们来说就不是叹气,就像我写这篇文章,也许有人看来就是浪费时间。你不叹他不会觉得少了什么,你叹了,就像他呼吸一样,没感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既然正常,你怎么大声,即使拿着扩音器对的他耳边叹气,他也没反应的,这是其一。其二,我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带着主观看法的,为什么叹气就是悲观呢?也许R君内心比我还奔放呢!一般一些行为不到我忍无可忍或者我认为是家教问题的时候,一般不会挑明,也就那样了。

  还有一点书中也提到了,我们没法想精神病人那样,没有带着一点利益的想法去考虑问题。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上好大学,是为了能找工作赚钱,有多少人是真的想学知识的?当然有,而我只是纯粹为了赚钱维持生活罢了,什么专业已经无所谓,但是就是赚不到钱,生活还要继续。而他们,是不想那么多的,这方面,他们比我们纯洁的多,所以,抛开利益,很容易看到事情的本质,而看清了事情的本质,有时并不是我们所预想的那样,于是会有失落感和冲击,有的人接受不了,就开始否定现在的世界,或者说是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就像一个病人是这么说的,我选择信仰邪恶,是因为有了邪恶,相比之下才会有正义,如果世界上都是邪恶,那世界也就没有邪恶了,而人们只有在面对邪恶时才会激发正义的出现,我的存在是为了人类,所以我选择信仰邪恶,就像你们信仰正义一样。句句是理,能说什么,因为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的社会不能接纳这种极端,因为太极端了,就会危害社会,而也有极端的很理智的,他们则是自己选择留在病院,过自己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现在社会虚伪而势利的生活。

  最后说说书名吧,很好理解,也是我开头提到的,那个平衡点,而我想说的是,作者用疯子一词,不是所谓的疯子,没有任何贬义,而是指在精神或者世界观上高出我们的人,有的严谨到让他们的主治医生也追随他们,有的则无法理解,疯子,更可以理解为疯狂,用书中一个白话:太强大了! 而作者在与病人对话的前后,医生都会对作者说,他们说的你不要多想,确实,想不通的,除非你也变成他们的状态。

  一本难得让我有兴趣看的书,很推荐大家看看,肯定能收获到很多道理,嘿嘿。

 

 

 

香菱学诗读后感

 

 

篇一:香菱学诗读后感     林雪雯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学医的人看它,可以从中悟出一些医道;学建筑的人看它,可以增长一些古代建筑知识;学烹饪的人看它,可以掌握一些烹饪的技术;学裁缝的人看它,可以懂得一些服饰方面的学问……读完《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不仅感慨:黛玉是个好老师!我们应做黛玉那样的好老师。

  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始终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当香菱想拜黛玉为师的时候,黛玉用“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其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对虚声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给香菱以学诗的信心和勇气,让香菱感觉到学诗的的门槛并不是很高,自己也完全可以跨过去。当香菱有了信心和勇气后,黛玉并不急于把什么都教给香菱,因为她深知教育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是急不来,只有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底子,这样才可以水到渠成地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她对香菱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番话蕴涵着作文教学的精髓:首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且作文教学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十反一,甚至是举百举千才能反一;其次,阅读要选择经典作品;最后阅读经典不可以囫囵吞枣,一定要细嚼慢咽,要“信心揣摩透熟”;还有要先易后难。其实,这也就是“自主”学习的阶段。

  当香菱读了王摩诘的诗后,又向黛玉换杜律的时候,黛玉强调“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于是香菱和黛玉一起探讨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和“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名句。在这个合作探讨

香菱学诗读后感

的过程中,黛玉老师始终以香菱为主体,自己只是在关键时刻点拨一下,比如香菱“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时,黛玉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向她说明王摩诘的诗句是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的,让香菱有茅塞顿开之感,让香菱进一步明确阅读经典的意义。

 

  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香菱就有创作的欲望,当她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写出第一首诗的时候,兴奋地去找黛玉,黛玉给了这样的评价:“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个评价既给了香菱鼓励,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诗作的毛病之所在,而且给香菱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并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看了香菱第二首诗后,黛玉在众人面前是这样评价:“自然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还得另作。”体现出了一个优秀教师的足够耐心和机智。在于黛玉和宝钗的启发下,香菱最终在梦中得到了一首佳作: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如果说黛玉是个好老师,那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林黛玉的老师,这位老师用自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经历告诉读者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也许,这就是我读《香菱学诗》的最大收获。“做黛玉那样的好老师”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二:香菱学诗读后感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丫环,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受大观园浓厚的文化气息熏陶影响,也开始学习写起诗来。在林黛玉、薛宝钗的指导和帮助下,她两天时间内就以《咏月》为题,作了三首诗。

  第一首诗是:“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第二首诗是:“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第三首诗是:“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蛾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

  显然,前两首诗意象单一、矫筹造作,质量不高,林黛玉、薛宝钗看了都不满意。第三首诗境界、格调就大显不同,众人看了都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香菱只所以在两天之内,诗艺大进,从一个门外汉变成“诗翁”。原因有三:一是多读。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很快掌握了诗的基本理论,并且阅读了杜甫、李白、陶渊明等人大量的诗作。俗话话:“孰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了诗的积累,就有了作诗的“细胞”。二是用心。香菱学诗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不论白天晚上,她“满心中还是想诗”,甚至为此,“茶饭无心, 坐卧不定”,可见用功程度。三是丰富的生活积累。诗歌本是心灵的艺术,有感于心灵,才能发为诗歌。香菱幼年被拐子拐走,落入贫苦人家,大时被出卖,为一位冯公子看中。偏偏在命运要发生改变时,呆霸王薛蟠打死冯公子,把她抢入薛家。正因为有着这样惨痛的人生经历,她心中充满了悲苦的诗情,对诗歌写作爱好之极。

  香菱学诗,对于我们写文章有很大的启示。写作本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要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特别是要把文章写好,更不容易。作为写作爱好者,首先要热爱写作。爱好产生乐趣。不爱好,就没有乐趣,就没有动力。爱因斯坦说:“爱好最好的老师。”要把写作当生活,当娱乐,虽全力为之,而不感到苦和累。这样,才能坚持长久。其次,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感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充沛的感受、敏捷的思维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必须多读书,多感受,多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感受。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再次,要勤于练笔写作。文章是写出来的,光想不写或光读不写,如同“纸上谈兵”,同样难以提高。只有在写作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收获心得会,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勤于写作的前辈学习。要给自己压任务、交担子,规定自己每月、每星期要写多少篇、写多少字,常年不断,坚持不懈,慢慢地就养成了写作的良好习惯。这样,必将终于写出好文章来。


篇三:香菱学诗读后感

  我喜欢文学,从很小的时候起,七八十年代,那时候小人书盛行,我常常因看连环画,而忘记了时间。初读红楼梦是邻家小孩有一本,已没有了封皮,是红楼梦,第一回林黛玉进贾府。我被书中林黛玉那书香气,悲惨的命运所感动。她因母亲,弟弟相继病逝来到姥姥家,寄人篱下,那种滋味,现在回想起来,也不是滋味。

  后来上了初中,开始在课文中再次读它,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期间也断断续续读它,对书中王熙凤管家的气魄,性格的泼赖,豪放所折服,而对她的心狠手辣,没有太多的理解。对薛宝钗,人缘好,为人处世哲学的羡慕,那时并没有觉得她是一个圆滑,虚伪世故的人,还有探春的才华,对母亲赵氏,弟弟做人的公正处理,觉得大观园中那么多有才华的美女们,都悲惨的死去。那中悲伤的心情,很久不能平静。

  初中毕业时,王扶林导演把它拍成了电视剧,那是我家里穷,没有电视机,只有邻家八奶奶家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时间是夏天两点开始演,每天两集。每到那个时间点,我就心里很着急,总是跑道奶奶家门口,央求她让我看电视。那时候人们经济状况不好,很怕费电,为了节省,老奶奶经常不开电视。我就帮她做事,来换取两集的电视。可是又因为是连续剧,回数多了,父母亲也不让去了。那时候真的为不知道结局而难过了很长时间。

  上大学之后,有了图书馆,其他孩子都在玩,觉得上大学没有负担了,可以放松,虚度光阴。他们经常最求时尚,谈恋爱,跳舞,逛街,看电影。而我却把时间耗在了图书馆里。刚开始,图书馆的管理员对我很陌生,都后来我们都已成为好朋友了。我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大学几年间,我重新读红楼梦,对其中的人物重新有了认识。知道了作者写书的意图。那也许就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知道了红楼梦中每个人物,性格都是那个社会所造就的。

  我因爱看红楼梦,学了其中所有歌曲,如晴雯歌,叹香菱,红豆曲等,可想那是我对其的痴迷程度。今再听红楼梦,读香菱学诗,见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我也听得入神,好像又看到电视中香菱学诗的情形。又一次了解她的身世,想她悲惨的遭遇,想她短短的一生所受的折磨,她的名字从甄英莲改到香菱,到后来薛蟠的妻子夏金桂把它改成秋蛉,即秋天的虫子,蹦跶不了几天了,以至于她后来难产而死,就注定了她命运的悲惨结局。作者为啥要把她写的这么悲惨啊!我常想。其实现在明白生活中就有这样不幸的人,感叹这就是作者曹雪芹的过人之处啊。

  下课后,再兴致勃勃的问学生,竟然很少有人读过,而我随之兴致很高深情唱起叹香菱之歌,竟然没有一人反应,更不要说有人学过,听过。问及他们,喜欢就更谈不上了。他们都说对这种曲调不感兴趣。心里很失落。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他们都想些社么,问及读书,竟很受有人喜欢。我知道现在是信息时代,科技发达,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加之游戏盛行,人心浮躁,有几人让孩子能静下来读书。而且现在最受欢迎的微信,又能有几人静下心把它读完,都是走马观花。

  我们真的应该更多的时候,静下来思考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现在的人是怎么了,人心浮躁,缺乏心静。我觉得应该多些时光看书,因为读书可以使人宁静,因宁静而致远,淡泊而明志。可现在的人缺乏的是那种生活的激情。可悲。

  
篇四:香菱学诗读后感

  好久不读《红楼梦》了,如今我理想失落的一败涂地,人也散漫的对不起当初的雄心和泪水。一个朋友说,去看看《红楼梦》吧,她会给你重生的力量!我曾发誓说为了我的化学,封起红楼的,但思虑再三,还是拿起了她。看那段好呢,“香菱学诗!”不知是心底的声音,还是最后的挣扎……

  这节读了好多遍了,在我心里也算是个励志段落了,但哪一遍也没有这一遍觉得如此震撼,产生不期的共鸣!只可惜感觉有了,文笔却没了,唉,一叹。

  她想学诗,起初目的好像……从题目看,应该是向往一个“诗人”精致的精神生活,从她生活的环境来看,是安慰她那一种精神的孤独,并不是真的爱写诗。而我呢?当初来到数学系,目的赤裸裸的,就是要考研,当然必须要有真本事。我拼命啃那两本书,也是为了不回想那些繁芜的往事,给心里一点充实,也并不是真的爱上了数学。某种意义上讲,有一定的契合度。

  经历了一番周折,香菱找到了好老师——黛玉。而据说,晓萌也是以倒数第几名的身份最后一批插到了实验班,成为李、石两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弟子(现在我好惭愧,说我是他们的弟子,因为我觉得越来越不配了,不过我会努力再次配的)。

  没有过人的智慧,她就是死读《摩诘集》,夜深了,一遍又一遍,她硬是读出了些功夫,品得了“嘴里说不出来的意思”。去年的今天,(我估计即使将来我老年痴呆了也不会忘)呆呆的我一遍又一遍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了多少遍的高代数分!竟也朦胧的体会着数学结构大气的美,那其中说不出来的意思,竟也时时勾起我向上的嘴角。

  束缚了,穿凿了,呆香菱作诗屡屡失败,正如我面对我的作业题们,我每回都会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做作业,因为理解能力不好,因为对形式,ε—δ语法的陌生和不能接受,那些题面前,我就是个呆子,一直没头苍蝇一样的乱撞。但那时的我相信,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一个严格大于零的可能性……

  但是我们不曾厌倦,虽近乎绝望,却固执的不可救药的喊出一句“我能!”累月的诗海终于浸润了她的心,幽幽咏月诗终于也走出了她的梦境!而后来,我也是偶有在与矩阵、微分为伍时被闹钟叫醒。然后悟出了些许奇妙的联系……

  最后,香菱爱上了作诗,寻觅那幽幽意境,深深情味,而半年前的我,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让我忙个不停的数学。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用生命的力量去追寻,全部的精力去打拼,没有探春之敏,黛玉之咏絮才,宝钗之深厚知识储备,我却可以做个香菱!能力自然愚钝些,思维自然呆板些,但有一颗一意追寻的透明心和存在的严格大于零的可能性,去做了,成不成,又有什么所谓?也许我做不了我一直期望的探春、凤姐型人物,但,我还可以做个香菱!为梦的舞动拼一次。

  曾经奋斗的过程和香菱学诗的过程如此的相似,以致看到这段就像看到了我的大一一样。一幕幕,揪着自己的头发学习,吃着药片,在一样寒冷的冬夜,打着小手电,…任意ε>0,存在δ>0s。t……

  没有智慧,没有灵性,这是学习的本真状态么?我想,他至少是我的状态!雪芹真的是太了不起了!诗文如此感性的东西,他竟要香菱那样动情的来学!难道是学习的通法么?我想,那些“须眉浊物”,恐怕真不是那么学八股文章的吧!好一个雪芹!恐怕他竟不知200年以后,有那么一些人,仍用香菱的法子,学着一门叫“calculous”的东西。

  如果是个普通人如我,不妨学学香菱。正如今天这句话“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一定不会有回报,付出不一定会及时回报,虚度终究什么也留不下。”谢谢红楼的凄然超度,我将继续追寻我的路。

  对不起,文字总是那么苍白,请原谅一个学了一年数学忘了文章如何写的人吧……
  

篇五:香菱学诗读后感

  你的香魂早已返回故乡,可是你灿烂的笑依然绽放如月光下的莲。

  对你来说,命运是个万恶的导演,他蛮横无理地操纵着你的人生!他让你从小失去父母之爱,从小长在淤泥中,又让你在最美的豆蔻年华沦为恶霸的侍妾,并且专门派来夏金桂折磨你流干最后一滴血。

  你头顶的天空一直笼罩着长长的黑云,那仅存的侥幸的一个晴天,就是你走进大观园,遇见黛玉的日子。你急切地走来,笑着拜师、笑着读诗、笑着论诗、笑着写诗、梦中也笑着想诗,因诗成呆、成疯、成魔,如痴如醉。你的笑容层层绽开如一朵含苞的莲花渐渐盛开。

  诗歌是一座童话般的城堡,迈进这里你也可以成为公主。因为诗,你忘记了饥饿,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别人的眼光……你忘情地把魂魄交给了诗,你也曾相信你看似卑微的躯体里,住着一个和别人一样高贵的灵魂!“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这才是你最真实的自己。但是无论你怎样的自信,怎样去追求,还是逃不过命运的魔爪!残酷的等级烙印狠狠地深深地嵌进你的身体,一朵正微笑的莲花被蹂躏践踏惨死,美就这样被毁灭,心酸的泪,岂只是作者一人所有?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