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讲求(拘泥)文法,四不作无病呻吟,五不用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他以创作许多白话诗歌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 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了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 发表于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胡适是一位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
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这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介绍古今文字知识,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确实妙趣横生。 胡适还写过政治白话诗。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名邀请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江西庐山开谈话会。7月11日谈话会上,蒋、汪发言后,胡适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演讲。在座的胡健中听后,即席赋诗一首:
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 言语中颇含戏谑之意。胡适也随手写了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
哪有猫儿不叫春? 哪有蝉儿不鸣夏? 四句反问,信手拈来,类比 生动,饶有风趣。据说后来《中央日报》登出这首诗,蒋介石看了,也忍俊不禁。看来胡适也不无幽默。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