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笑话大全

当前位置: 1234笑话大全 > 糗事大全 >

陈大康: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

时间:2020-06-15 17:46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每日一笑 点击:
文章文学 陈大康: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 来源: 文学评论2011.4 摘要: 甲午战败与庚子国变后,白话运动渐起。梁启超认识到开启民智须借助于白话小说,而白话地位提高"必自小说家成之"。但倡导"小说界革命"时,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却未论及于此。白

 

 

 

 

 

 

摘要:甲午战败与庚子国变后,白话运动渐起。梁启超认识到开启民智须借助于白话小说,而白话地位提高"必自小说家成之"。但倡导"小说界革命"时,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却未论及于此。白话推广遭遇到阻力,连热心白话者也艰于白话写作。市场力量的介入,增强了白话的声势,但又维持了它与文言相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被打破。

 

 

 

 

 

古代小说中,运用白话或浅近文言者称为通俗小说,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云:"文不能通而俗可通,则又通俗演义之所由名也。"使用白话可使作品"通"俗,然而也正因为此,通俗小说难以跻身于文学殿堂,自宋元以降,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几百年。

光绪二十八年冬,《新小说》创刊,"小说界革命"拉开帷幕,小说地位陡然上升,通俗小说也随之被推置高位,可是白话的地位是否应同步急速提升呢?这已不是可从长探讨的理论问题,急迫的形势要求创作与传播两大环节迅速抉择。国家已至存亡关头,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开启民智,唤醒大众,所谓"小说界革命",也是想借小说改良"群治"。小说被当作政治工具而备受重视,该如何权衡白话地位的问题便被凸显,若它仍被视为卑微,大家继续文绉绉地讲述救国救亡的道理,又何以能直接诉诸民众?

其实在此之前,提升白话地位的呼声已然渐起。光绪二十三年十月,目前所知最早的白话文报纸《演义白话报》于上海创刊,其《白话报小引》声称宗旨是"把各种有用的书籍报册演做白话,总起看了有益",这便是"演义白话"的含义。它又写道:"中国人想要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事;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很明显,该报创刊及使用白话的主张,是源于甲午战败的刺激。使用白话已非单纯的语言或文学问题,而是出于启蒙并发动大众救亡的需要,该报创刊也可视为白话地位开始受关注的标志。翌年闰三月,《无锡白话报》创办,主办者裘廷梁与其侄女裘毓芳还以该报为发起单位,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白话学会"。光绪帝宣布变法的半个月后,《中国官音白话报》(《无锡白话报》之改名)第七、八期合刊本就刊出了《百年一觉》。李提摩太翻译的此书原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它曾对维新派领袖人物产生了影响,这里又可看到白话与政治形势变化之间的关系。

光绪二十七年创刊的《杭州白话报》将这种关系展示得更为清晰,它紧接着庚子国变问世,自第二期就开始连载描写这场事变全过程的小说《救劫传》,连载了三十期后,作者在"跋"中交代了用白话创作的原由:"欲开民智,莫如以演义体裁,编纂时事,俾识字而略通文义之人,得以稍知大概。适同志创办《杭州白话报》,因陆续编次附刊报末。"时人论及《杭州白话报》时指出:"闭固之象,朝野一律,致新政不得推行"的原因,就在于"专政之君创愚民之法,驱天下人于顽劣无知之域"。若要救国,首先得"开民智",宣传不能只是"动学士之听,悦文人之目",还须得让"阛阓之市夥与村落之耕夫"均能知晓。为此,"以通俗之语言演之义,取粗浅不嫌质俚"的《杭州白话报》受到高度评价:

中国语言与文字离,故报章虽极浅显,仍多未易领会者。《白话报》之创立,通文字于语言,与小说和而为一,使人之喜看者亦如泰西之盛,可以变中国人之性质,改中国人之风气,由是以津逮于文言各报,盖无难矣。[1]

"通文字于语言,与小说和而为一",这就是《杭州白话报》特点。提倡白话是希望解决文字与语言之间的脱节,最初的意图是白话进入各种文体,取文言而代之,可是在推行时,惟有得到大众偏爱的小说相对较易。晚清时,以"白话"或"俗话"命名的报刊甚夥,"癸卯、甲辰之间,可谓白话(报)最盛时代"。[2]它们宗旨大抵相同,"演以普通官音,说理务求浅显,略识之无者即能了解";[3]或"以白话演新理新学,务期合于我国多数人之程度,障迥智识退化之恶潮"。[4]用文言来推广白话,这种矛盾正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写照,还是陈独秀主办的《安徽俗话报》讲得干脆:"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语"。[5]那些白话报多为短暂的闪现,未能像《杭州白话报》那般较为长久。其中原因自是繁多,而《杭州白话报》始终重视刊载白话小说,是其生存之道的重要关键。

小说的内容也是重要的因素。《杭州白话报》所载,大致可分为三类:介绍导致中国沦丧的甲午战争与庚子国变,如《中东和战本末纪略》、《救劫传》;以实例讲述国家沦亡后人民的苦难,如《波兰的故事》、《亡国恨》;宣传抗击强权凌弱的成功范例,如《美利坚自立记》、《非律宾民党起义记》。以通俗语言作宣传,是其主编林獬的一贯主张,他后来主办《中国白话报》时,甚至还自号为"白话道人"。《杭州白话报》的那些白话小说并不出色,称为通俗故事可能更为恰当,可是即便如此,它却能"风行遐迩"[6],证明确是符合了相当一批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的需求。该报认识到这是生存的重要支柱,故而对小说稿源及质量一直较注重,它改为日报后还公开征稿,争取社会支持:"近因佳作无多,宁缺不滥,未敢以拉杂无谓之笔墨,致阻阅者之兴趣。兹拟加意扩张,力图精湛。拟征求短篇小说及插画两种,意取清新,文求简切。"[7]至于同时征集插画,则是为了提高它所锁定的读者群的阅读兴趣。

《杭州白话报》是"小说界革命"的先声与重要准备,影响虽不及后者,却醒目地突出了"白话"。由此反观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可以发现它既没有提倡白话,对其地位提升也未置一语。其实,要借小说诉诸大众,须得运用白话;要推崇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白话地位就须相应提升。《杭州白话报》旗帜鲜明的实践,已使人们明白这简单的道理,梁启超对此也很清楚,他曾说:"小说者,决非以古语之文体而能工者也";[8]又列举各国实例,说明"俗语文体之嬗进,实淘汰、优胜之势所不能避也","俗语文体之流行,实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也"。他还进一步断言:"专以俗语提倡一世,则后此祖国思想言论之突飞,殆未可量。而此大业必自小说家成之"。[9]白话地位提升是必然趋势,其主要途径则是小说,梁启超的见识确已远超他人。可是在那篇论文中,只是论述"小说之支配人道"的四种力之"刺"时,笼统地提及语言问题:"此力之为用也,文字不如语言。然语言力所被不能广不能久也,于是不得不乞灵于文字。在文字中,则文言不如其俗语,庄论不如其寓言。"倡导"小说界革命"必会遇到障碍,若同时又主张提升白话地位,阻力将更大,也许是这个原因,他采取了集中力量先攻其一点的策略。


(责任编辑:每日一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